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788668216/2023-01241主题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安国市发展改革局
发文日期:2021-02-05文  号:有 效 期:  有 效
名  称:安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安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机构:安国市发展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1-02-05

 安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5日在安国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安国市人民政府


 

“十四五”时期,是安国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是建设实力安国、文明安国、生态安国、法治安国的攻坚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安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关键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安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9

三、自身优势与面临挑战 11

四、远景目标 13

第二章 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6

三、主要目标 17

四、功能定位 21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3

一、构建高效开放创新体系 23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4

三、汇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26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7

第四章 积极对接雄安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30

一、积极承接京津优质资源 30

二、与雄安新区展开常态化对接 31

三、建设国家级康养文化区 33

第五章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 37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创新提升 37

二、现代中医药产业创新提升 38

三、构建中药材市场智慧交易体系 42

四、提升中医药质量保证水平 45

五、培育壮大中医康养旅游产业 47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50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质量 50

二、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51

三、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53

四、加速冷链物流业发展 56

五、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57

第七章 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利用 61

二、规范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62

三、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65

四、全面提高城市品质 67

五、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71

六、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3

第八章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76

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76

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保护 78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80

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3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86

一、全面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86

三、提升环保设施水平 88

二、强化能源设施建设 89

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91

五、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93

第十章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95

一、建设创新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95

二、建设高标准的市场服务体系 96

三、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98

四、扩大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100

第十一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共筑和谐共享小康社会 103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103

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104

三、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106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 107

五、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110

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12

七、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115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平安安国建设达到新高度 119

一、着力推动安国法治进程 119

二、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20

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22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124

第十三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127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27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29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130

四、增强政策有效支撑 13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安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在安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十四五”起步冲刺、强势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获得新提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全市经济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9亿元,年均增长达到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十亿元,比“十二五”末期增长75.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万元,“十二五”末期增长54.2%。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三五初期的14.5:53.4:32.1转变为2020年的21.3:19.7:5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347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迅速,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交额达到355亿元,比“十二五”末期增长80%。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十三五”期间,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已经实现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6万亩,推广节水小麦36.7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于2017年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流转面积进一步扩大,流转程序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76%。民营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断增大,对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的贡献从“十二五”末期的72%增至“十三五”末期的76%,吸纳就业人员占比稳定在75%左右。

现代化中医药之都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安国市深入落实国家、河北省、保定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安国药业优势,扎实推进“一五六十”战略,中医药创新升级步伐加快,“种、做、卖、用”全产业链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一是固本强基“种好药”扎实推进。全市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从“十二五”末期的13.7万亩、4.9万吨增加至15万亩、5.5万吨。药材质量进一步提升,“1+10+100”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战略扎实推进,建设了北方最大的、集中药材品种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中药农业园,以“一区一园一圃一基地”为核心的现代中药农业园获评河北省精品园区,拥有种质资源511种,其中“八大祁药”以及大宗道地中药材种植品种36个。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9所科研院所合作,承担省级以上优质中药材繁育实验项目12个。二是精心精细“做好药”明显提升。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安国中药产业集群为2016年认定的河北省第一批智慧集群试点之一,全市通过GMP标准认证的制药企业有102家,其中制剂企业4家,占河北省总量的3/4,饮片年产量达60万吨,占河北省总产量的70%以上。随着现代中药工业园区改造扩容以及深入实施“名企名院进安国”战略,安国市先后引进了同仁堂、百消丹、红日药业等国内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了药都制药、金木集团、聚药堂等一大批本地龙头企业,入园企业数量五年来由20多家增长到1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6亿元,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省排名上升119位,跃居全省第12名。聘请了张伯礼、黄璐琦、吴以岭三名院士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周华教授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顾问,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省中药材质量研究院。通过持续推进“三深化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等一批战略投资者选择安国、投资安国,中药都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三是提档升级“卖好药”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数字中药都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网合一”、“五统一”现代化交易模式取得重大成果,构建了“信息、追溯、质检、仓储、金融、电商、标准化、国际化”八大服务体系,并发布“中国﹒安国中药材指数”,充分发挥数字中药都检验检测优势,通过大力实施中药材检验检测全覆盖、“三年行动工程”,叫响了“安国无假药”市场品牌。四是弘扬文化“用好药”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精心组织实施了“十大健康旅游示范工程”。健康旅游示范区被纳入河北省促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项目;金木国际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药王庙文化景区、数字中药都、中药都药博园等3家单位被评为河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数字中药都、现代中药农业园等6家企业成功申报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启动并扎实开展“三百工程”,王世民国医大师传承工作站、保定市百名名中医进药都工作站揭牌运行,“用好药”文化蔚然成风。

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深入服务保障国家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战略,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了安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工程。全方位加强区域务实合作,切实做到了精准对接、有序承接。高质量产业项目加快落户安国,实施省市重点项目个数和规模位居保定市前列。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市域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按照“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全市一域”思路,“五级两规一导则”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总规、控规、专项规划逐步完善,“多规合一”进展有序。城市“西移、南、北联、东”提速提效,“三城共建、乡村联动,三产融合、二元合一,点线互通、绿色集约”的城、乡(镇)、村统筹发展格局和空间布局初步形成,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城乡路网更加畅通。“十三五”期间,完成曲港高速安国段、津石高速安国段建设,石雄城际安国东站选址基本完成;市区内主干道路得到改造提升,小街巷路面硬化完成,安泰大街、会展西街等新建城市道路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改造125公里农村道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地表水厂、伍仁桥镇污水处理厂、中药都消防站、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完成城区供水、供热、排水管网改造,城区污水处理、灾害预防与处理能力、排涝畅通能力均得到增强。公交线路由“十二五”末期的6条增加至“十三五”末期的24条,新增公交线路18条,130辆新能源公交车高效运转,百姓出行绿色畅通。国家级绿色智慧社区试点落户安国。四是城市景观更加靓丽。“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城区净化、美化、绿化行动,安泰河景观改造、万亩森林公园建设完成,新建10处城市绿地、健身广场、特色街区,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25.66公顷,比“十二五”末期增加132.5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3%,比“十二五”末期提高8个百分点。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五是乡村振兴高标推进。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完成改厕1.9万余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万立方米。沙河干渠傍河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基本完成,高速和省道沿线村庄环境美化基本完成,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高效运行。药苑小镇被列为河北省创建类特色小镇,3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特色小镇与逐步延伸扩面的美丽乡村融合互动、覆盖全域的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推进。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势凌厉深入扎实。一是“蓝天行动”克难攻坚。扎实开展蓝天保卫战,严厉查处环保案件,狠抓煤、企、车、尘、油等污染源治理和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拆除工作,对劣质煤、散乱污、扬尘、非法加油站点、秸秆焚烧等问题综合施治、强力管控,“十三五”期间,全部完成“气代煤”“代煤”改造,顺利通过了国家、省、市高强度环保巡查、督察。“十三五”末期,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25天,比“十二五”末期增加100余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浓度比“十二五”末期分别下降24.04%、40.23%,总体水平居保定中上游。二是“碧水行动”强力实施。严格落实国家“水十条”和省“水五十条”,刚性落实河长制,完成白洋淀上游河道治理排污口封堵等攻坚行动,完成河道“清四乱”任务212处,清理垃圾16万余方,完成全部纳污坑塘整治,划定了河道及两侧禁养区,地下水超采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地热资源整治、河道采砂整治以及河道内村庄搬迁工作有序推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三是“净土行动”有序落实。严格落实国家“土十条”,严守耕地红线,开展了土壤污染防治监测调查,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  

保障改善民生达到新高度。一是精准脱贫高效推进。全面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制,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兜底扶贫等因人制宜、因户施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58户1777人提前一年实现稳定脱贫。保定市非贫困县扶贫考核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二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市新建5所中小学并全部投入使用,完成24所学校改造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人辍学,巩固率达到100%;高考连创佳绩,安国中学被确定为清华大学生源中学;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揭牌运行,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健康事业统筹协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落实。北京中医医院安国分院养老养生项目稳步推进,完成中医院医养综合楼项目,建设“国医堂”13所,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建立立体化、网格化、信息化防疫体系,完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四是就业收入取得显著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180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9%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二五”末期增加60%和54%,大幅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9%、98.5%。多措并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完成1411套农村危房改造。新建保障性用房365套。新建养老院11家。扎实开展送温暖行动,保证了老旧小区和城乡特殊群体温暖过冬。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有序开展,退役军人权益得到持续保障。六是社会稳定安全和谐。安全生产、食药安全、信访稳定、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征兵工作圆满完成,国防动员和民兵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地方志、审计、外事、气象、金融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现代中药农业园区、数字中药都、金木国际产业园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定,药王庙文化景区基本修缮完成并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了全国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大会、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药材交易大会、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两届药膳大会以及安国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拍摄了中医药健康旅游、安国药市非遗专题片,中医药健康旅游全面纵深发展。二是关汉卿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挖掘关汉卿文化内涵,完成关汉卿墓绿化美化工作,《关汉卿故里》一书出版发行,关汉卿文化知名度持续提升。三是红色文化弘扬光大。聚焦红色文化经典,提升红色文旅品味,红色文保单位修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伟人安国》画册,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博物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解放石家庄战役指挥部旧址博物馆布展工作完成,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蔚然成风。四是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方兴未艾,歌咏展演、舞蹈大赛、书画摄影展、老调展演异彩纷呈,全民健身、文化下乡等各类文化盛宴绽放异彩,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传承等工作扎实推进,药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征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五年内累计减税降费9.112亿元,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三深化、三提升”活动深入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服务新机制已经建立,企业开办时间由8个工作日压减至4小时。社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探索形成,项目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压减到50个工作日。围绕“创新、强企、解难、惠民”主题,建立了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清单管理、问题解决定期报告等六项制度,形成了对企业和项目常态化精准帮扶的新机制。为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安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政治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岗敬业的热情。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工作,普法大讲堂活动成效明显,“七五普法”圆满收官。自觉接受党委纪律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全面广泛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承办工作优质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5件、政协提议447件,满意率100%。办结群众服务热线、安国市长短信平台等事项万余件,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解决难点问题,“法治、清廉、务实、为民”建设取得新成果。

总的来看,“十三五”是安国新发展理念付诸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实现良好开局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消除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五年;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五年。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保定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我市历届领导班子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四五”时期安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的“两个百年交汇期”,世界发展环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安国市的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把握,准确应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东升西降”的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拉开序幕,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从全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快实现期。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纵深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为推动区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提供重要支撑。安国比较优势明显,肩负着承接医药产业转移的重大责任,着力打造北京医药企业外迁首选地。国家大力振兴中医药事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相继出台系列利好政策,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医药的比较优势日益凸现。我市应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积极承接京津中医药产业转移,高站位推动安国中药都建设,未来五年,中医药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战略“黄金期”。

三、自身优势与面临挑战

1.自身优势

交通便捷高效。安国地处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带,同时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纵深腹地和康养后花园,曲港高速、津石高速和规划建设中的石雄城际、雄郑高速推动安国融入京、津、雄、石、保1小时经济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进一步拉近了安国与世界的距离。便利的商贸流通条件使得安国能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地理优势为人才流动、商品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高度集聚。安国素有“千年药都”、“天下第一药市”的称号,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美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中药材之乡”、全国首批中药材种植示范县、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河北省首批中药材“出口基地县”、河北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作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安国中医药资源要素丰富,形成了种植、加工、经销、生产康养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安国中医药行业经营数千个品种,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辐射范围包括国内港澳台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产业要素的高度集聚为安国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受雄安新区建设辐射作用明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加快将有助于我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微中心城市,形成京津冀中医康养高地。到2025年,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将实现稳步发展,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区初步成型,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雄石城际建成通车,带动我市加快聚集之都、养生之地、宜居之城建设,引领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底蕴深厚。安国中医药深厚的中药文化沉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康养旅游文化资源,近年对药王庙会、祁州药戏、安国架鼓、安国老调、安国小调等传统文化的恢复挖掘以及品药膳、洗药浴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安国全域旅游、健康养生奠定了坚实的要素基础,也使千年药都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新发展,随着全国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建立,以及对国家重点文物文化旅游景点保护等措施的实施,安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2.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够高,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依然任重道远城镇化进度还不够快,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工业地价偏高,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市场主体的权益保护有待完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还有较大差距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能力有待提升,对接雄安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实施机制和有效手段尚不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容量有待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攻坚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市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勇于创新、集聚人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

四、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描绘了未来15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保定市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总体部署,重点抓好“七个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一体化、产业联动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融合一体化、营商环境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为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展望2035年,安国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保南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安国和平安安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中医药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安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突出中医药特色,以中医药贸易为先导,以中药制造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汇聚全国中医药材资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安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安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章 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历届全会以及省委保定市委各次代表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和保定市委“11258”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和省委、保定市委安国工作的指示要求,坚持1556战略。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安国篇章。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重大原则,确保各项事业的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专栏1  安国市1556战略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省委、保定市委对安国指示要求,坚持“一个统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系列重要论述为统领),实施“五大战略”(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绿色发展、数字赋能、文化强市),打造“五个安国”(实力安国、活力安国、品质安国、健康安国、和谐安国),做到“六个走在前列”(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品质生活之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上走在前列),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为构建安国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安国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施民心工程,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增进民生福祉,建立精心化管理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工作责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安国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医药产业经济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协同发展。坚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千年药都”和健康文化养生之地为基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服务支撑雄安新区建设,全力推动交通、生态、产业、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合作,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三、主要目标

按照党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要求,综合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今后五年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的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高品质增长,基本实现由单纯的以中药为主向医药并重发展方向的转变提升,由中医药低中端为主向中高端及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发展方向的转变提升,由侧重产业型向产学研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指标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更高质量对接北京优质资源,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保障雄安新区建设,与雄安新区实现无缝对接一体化发展,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三条高速,一条高铁”交通格局全面形成,“京津一小时、石保雄半小时”交通圈畅快贯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取得更多实效,协同创新体系升级完善;京津冀区域性微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京津保安率先实现联动发展。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示范区建工作打开局面,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市域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分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两轴、三城、五镇、六河、八廊”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高效实施,主城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城市“西移、南扩、北联、东拓”步伐加快,城区断头路全部打通,城市大外环全部贯通。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更加有效衔接,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场主体更加充满发展活力。全方位开放步伐加快,由中医药运用以国内为主向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方向的转变提升,由中医药县级平台向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的转变提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形成,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而努力奋斗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壮大,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增强,中医药养生文化深入人心,药膳馆、国医堂遍布全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进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全面形成,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大气污染状况明显好转,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成效显著,天蓝、地绿、水清、城规、村美的生态环境基本展现。

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新时代善美安国的精神内涵深化丰富,人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迸发,力争安国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申报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安国”品牌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改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通道畅通规范,社会治安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显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巩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有效增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首都“政治护城河”作用更加牢固。

专栏2   安国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3项)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8以上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8以上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0

---

预期性

创新驱动4项)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5

--

预期性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左右

---

预期性

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5

---

预期性

民生福祉7项)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8以上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左右

---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

---

约束性

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2

3.7

---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9

--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3.6

---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6

--

预期性

绿色发展7项)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60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18.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

10.34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19.地下水压采量(亿立方米)

0.12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75

--

达省要求

约束性

21.森林覆盖率%

---

16.85

达省要求

约束性

安全保障2项)

22.粮食安全生产力(万吨)

25.8

25.8

---

约束性

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

----

约束性

四、功能定位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依托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程,建设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级绿色园区的优势,加快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力、要素聚集力和对外影响力,全力打造国家级园区;发挥天士力、同仁堂等知名药企的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知名中医药产业集团、科研院所、教育机构落户安国,扩大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行业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建立相对完整的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做大做强安国中成药产业,全力打造以中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

中医药康养之地。融入健康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定位“千年中药都,健康养生地”,以中国养生文化为魂,塑造大健康、大旅游、大养生、大休闲的健康文化养生之地。以“十大健康旅游示范工程”为依托,重点打造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以药王庙、数字中药都、药苑小镇、热海康养城为依托,创建国家级中医药康养之地

绿色生态宜居之城。以绿色生态宜居为基础建设绿色生态宜居之城。坚持用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贯彻落实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新型产业,让“绿色”成为安国新时代的新名片;坚持科学化、标准化、网格化、法治化的方针,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一片蓝天、一波碧水、一方净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科学规划中心城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在城市功能上,补齐短板、扩容增量。在城市设计上,创新品质、塑造特色,全方位、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方向,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承接京津、对接雄安、多地协同的创新体系,为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源。

一、构建高效开放创新体系

扎实推进“创新安国”建设,打造新时代的创新之城,把创新作为安国发展之源,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等为核心的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创新之风涌动安国,使创新发展成为安国最闪亮的名片。

打造产学研协作的创新共同体。围绕中医药以及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的联系,高标准建设国内领先的中国中医药产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基地,打造国家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示范城市。坚持双向服务,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河北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入、精准、有效对接,打造我市与省内外高校、特别是京津冀高校合作大平台,依托平台强化中医药产业需求与高校优势学科的对接,探索校企合作典范。

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规范管理的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技术研究院,大力提升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材质量研究院的运行质量,以研究院为核心成立中医药研究战略联盟,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供给。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与科研机构、中医药类高校的研发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科技研发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产业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将科研院所、高校的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我市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和产学研紧密衔接。实施市域创新生态提升工程,争取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体制突破、创新政策统筹、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以数字中药都建设为抓手,积极对接京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领军科技人才,将数字中药都打造成为我市创新发展的样板。高标准定位数字中药都等一批特色鲜明、错位分工的创新发展平台,全面加强与同仁堂、天士力等中医药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落地和发展。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领军型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创新网络体系,推动企业由产品生产向知识产权创造升级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采取购买、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各类新兴源头技术、重点产业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国家及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鼓励推动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联动,促进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提升企业关键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高端研发、尖端科技、精密技术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产业化,参与制定一批关键行业技术标准。健全“产学研用金介服”协同创新体系,深入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等系列政策,主动承接和实施一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和国家战略、当地产业发展的对接合作。拓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范围,积极争取将本市企业创新产品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和推广。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鼓励企业研发的专项资金,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企业。加快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石佛工业区建设,建立利润分成机制,构建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专利托管”服务。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准确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要求,围绕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需求,有效联动区域内各类资源,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出台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相关办法,从资金扶持、创新服务、平台载体等方面进行突破,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探索“孵化平台+投资基金”模式,按照企业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阶段要求,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带动建设一批小型化、多功能、高品质的创新创业载体。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科学头脑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培训活动,创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引导示范作用。

三、汇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海纳百川、广进人才,大力拓宽人才引进通道,优化改善引才用才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业就业,充分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扎实推进引才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发挥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的作用,探索建立院士周末工作坊等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与科技领军人才的常态化联系机制,以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建设为抓手,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到安国开展研发工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和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对接。统筹我市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开辟“研究机构进人、企业单位用人”的人才引进新通道。聚焦于能与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共鸣的“高精尖缺”人才,实施“好院长、好医生”“妇幼双百”和“京医百人团”项目。定期编制并发布全市各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促进企业总部派驻人才,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本地人才回流,提高招才引才精准度,落细落实各类人才优惠和服务政策,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广。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先进技术人才、实用工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本地培养。加快推进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建设,吸引科研院所和医药类知名高校相关专业在安国设立实验室。开展中医药健康产业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中药种植(养殖)、研发、生产、流通等相关人才,培训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药人才研修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创办企业大学,推动企业和职业教育院校共同培养工匠型人才,开展青年劳动者及高技能人才申报工程技术职称试点,为有志于学习技能、自我提升的青年劳动者打开更加广阔的职业上升通道,为广大中小企业的产业化创新需求提供适用性人才供给。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改革,适当向基层一线或艰苦行业的人才倾斜。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切实消除制约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创造、流动、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我市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和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和潜力。

积极参与和推动新一轮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装备制造等石保廊重点产业发展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需求,充分利用石保廊各自的创新资源比较优势,合作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探索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创新发展共同体。强化创新政策对接协同,探索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共建石保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共同投入、利益共享的石保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积极参与石保廊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融入石保廊产业链、创新链和金融链。

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推进政府从研发资助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推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估的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定《安国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优惠措施,构建科技创新基金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引导激励机制,完善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安国落地转化。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与质量、标准、品牌融合发展,将知识产权发展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胜势。强化全链条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智保护工作格局。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服务。设立安国市技术转移奖励资金,支持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构建快速反应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规范,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专栏3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持续大力推进安国数字中药都、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材质量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错位分工的科技创新平台。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成立中医药研究战略联盟,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供给。鼓励天士力、药都集团、金木集团、百消丹等企业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申请认定国家及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参与制定一批关键行业技术标准。

3.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探索“孵化平台+投资基金”模式,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4.高水平人才汇聚工程。统筹我市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开辟“研究机构进人、企业单位用人”的人才引进新通道。实施“好院长、好医生”“妇幼双百”和“京医百人团”项目,提升我市产业相关高水平人才储备。


第四章 积极对接雄安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继续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承接京津雄优质资源,全力服务保障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推进区域协调体制机制创新,把协同发展作为推动全市转型跨越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积极承接京津优质资源

充分发挥我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强化与京津在创新成果转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对接合作。

大力推动京津创新成果转化。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强化与京津优质、前沿创新资源对接合作,促进更多的京津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推动形成“京津研发设计、安国产业化制造”协同创新新格局。与京津共建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科研机构,积极引进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和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大力争取重大科技专项中试与产业化落户我市。积极推动现代中药工业园、数字中药都与京津冀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科技园区合作共建,建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

积极承接北京产业疏解。“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统筹推进、联动发展、集约生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原则,与北京建立起产业内循环机制,深入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围绕中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不断提升承接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引进一批为北京产业提供配套的重点项目,对接一批北京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和服务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服务北京产业的配套能力,逐步加深我市主导产业与北京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打造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移协作样板。

加速与京津公共服务领域“手牵手”合作。以加快提升我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为目标,精准对接更多的京津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全面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承接战略,大力推进与京津优质中小学校、知名医院、文化体育等机构开展云协作,着力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全的线上公共服务承接平台。创新托管、共建、合建等合作方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合作,构建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稳步推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标杆合作项目,引入一批北京名师、名校,提升办学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全面对接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康养资源向我市疏解,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康养基地

二、与雄安新区展开常态化对接

把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化与雄安新区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合作,加速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聚焦中医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入对接雄安新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性自主创新体制,加快建设雄安总部经济和大型央企的承接平台。

对接雄安现代装备制造业。整合现有工业基础资源,对接雄安新区高端制造业,从产业零配件代加工、仓储、销售、维修出发,向零配件整装、高端设备维修与制造转变,借助现代服务业逐渐实现技术积累,加强人才培养、自主创新延伸,打造坚实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基石,借助技术的附加值来提升我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地位,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高端服务业中心,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市场和技术的储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做好产业承接平台。积极推进石佛工业区建设,并石佛工业区为发展基础,打造对接雄安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基地,推动泵业、纺织业、轴承业、高端医疗器械以及中医药加工器械技术水平提高。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全面优化提升承接平台硬件设施水平。优先支持重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用地。促进承接平台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相关要求,加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废弃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强化人才资源支撑,依托京津保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落实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兴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特点,积极为平台内项目建设提供融资规划、财务顾问、金融租赁、综合金融方案等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支持重点承接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政府行政管理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以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标作为产业承接平台考核重点依据,形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合力。

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础,围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协同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与雄安新区携手构建系统性、可持续、强底线的生态治理体系,构筑生态文明新优势。深入对接雄安新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性自主创新体制,布局集“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制造”为一体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自循环系统,构筑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新优势。以统筹好与雄安新区的关系为基础,加大在交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工作上的协同力度,全面加强雄安新区协同发展区域的有效管理,与雄安新区实现统筹、协调、错位、融合、一体化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对接服务雄安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建设国家级康养文化区

安国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著称,享誉海内外。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在内循环和双循环背景下,文旅消费成为热点,要借助雄安新区建设,将安国厚重的文化资源和中医药产业资源融合,转化成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建设国家级康养文化区,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培育安国新的发展动能。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坚持“区域协同、生态优先、空间优化、重点引领”,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中医药文化、关汉卿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围绕“两轴、三城、五镇、六河、八廊”空间布局,打造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围绕中医药养生、文化体验两条主线,以“大中药、大康养、大文化、大产业”为理念,以打造国家级康养名城为目标,以推进国家药用植物园华北园4A级景区创建为契机,认真准备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和高标准承办保定市第四届旅发大会,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围绕关汉卿文化,深入挖掘关汉卿资源,赋予旅游要素。以毛泽东视察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等红色革命文物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体系。融合互联网新兴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融入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格局,拓展客源市场。借助培育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文化旅游精准营销。

文化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基于地方优势资源,以观光、体验、休闲、养生、游学为突破,构建“药都安国、健康安国、红色安国、关汉卿故里”四大旅游产品品牌。充分挖掘安国中医药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药都文化旅游区、热海健康小镇、药苑小镇、中草药种植农园、中药主题养生园等项目,推动药旅进一步融合,构建中医药康养产业全链条。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康养旅游成为安国“金字招牌”,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中医药康养基地。充分挖掘整合关汉卿文化与安国老调、架鼓等地方资源,结合安国各级文保单位、非遗文化、数字中药都,发展文化观光、文化休闲,形成旅游文化体系。完善关汉卿纪念馆,丰富展示内涵。筹建关汉卿研究会,组织各种学术与研究活动,深入挖掘关汉卿文化价值。组织开展好纪念关汉卿文化活动,将关汉卿经典剧目搬上戏曲、影视舞台,彰显厚重文化底蕴,扩大安国文化影响。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完成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博物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解放石家庄战役指挥部)旧址博物馆布展,让红色文化与药都文化相映成辉。依托安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和现有中医药资源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构建研学科普精品游线。依托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村落,打造一批传统戏剧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构建民俗体验精品游线。

指引地域特色文化区保护利用。以主城区和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主体,坚持古今融合、多元包容为原则,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安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精髓,塑造多个特色景观风貌片区。城市空间格局展现规整、灵动自然气息,体现药文化特色,体现药都风范。

以乡镇为依托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农耕风貌区主要以中药种植示范基地为主,加强镇区及周边古树名木、历史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等保护和利用,加强乡镇与周边郊野地带的绿化景观控制,保障乡镇建设空间与蓝绿空间景观的顺畅衔接。

专栏4 推进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1.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平台。积极推动现代中药工业园、数字中药都与京津冀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科技园区合作共建,建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推动形成“京津研发设计、安国产业化制造”协同创新新格局。

2.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精准对接更多的京津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引入一批北京名师、名校,提升办学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全面对接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康养资源向我市疏解,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的国家级健康养老基地。

3.对接京雄产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石佛工业区建设,打造对接雄安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基地,推动泵业、高端医疗器械以及中医药加工器械技术水平提高。

4.建设国家级康养文化区。以“千年药都”为文化品牌,构建“药都安国、健康安国、红色安国、关汉卿故里”四大旅游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数字中药都、药王庙、药苑小镇等药文化主题景区,打造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结合周边区域自然、产业、农业等资源,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泛产业链的聚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康养文化区,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中医药康养基地。


第五章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

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抢占发展制高点和引领未来发展,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目标,聚焦省委提出的“五个大力推进”、“十二项具体工作”和保定市委提出的“三件大事、八个聚焦、二十项具体要求”,扎实推进“1556战略,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创新提升

加快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现有现代中药农业园已有300亩药用植物种子基地的基础上,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国药种业等合作,5年内建成国家药用植物园华北园,加强药用植物资源引种驯化与栽培,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道地中药材生产提供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种子种苗。建立健全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提供中药材种子种苗鉴定服务。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规范种子种苗繁育流程,开展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工作。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推广企业,健全种子种苗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中药材种子品牌销售,规范种子种苗流通渠道,加大市场管理和监督,确保种子种苗质量。

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以安国为中心,以“八大祁药”等道地药材为主要种植品种,做好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引导生态化种植。建立“八大祁药”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大地理标识认证的祁菊花、祁山药、祁紫菀的种植面积,扩大其生产规模。全力推进“1+10+100”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程(建设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10 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以品牌辐射带动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及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东三省等地区100 多万亩道地仿野生中药材栽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设施,建成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标准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在现代中药农业园核心区完成5000 亩“八大祁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引进灌溉、产品追溯、信息采集自动化系统,实现向高端农业转变。推进道地药材的生态化种植,建立道地药材等级评价标准,鼓励引导种植户申请有机种植、绿色种植标准认证,建设一批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品质和附加值。

推进中药材初加工转型升级。按照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原则,积极引导产地初加工集聚化发展,衔接药企生产和基地种植环节,打造中药材初加工集聚区。在继承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中药材初加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扩大生产效率,提升加工品质和附加值。制定收储、炮制、加工等规范,监管部门依法依规加大检查力度,保证药材初加工质量。

二、现代中医药产业创新提升

依托现代中药工业园,引导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中医药现代化生产提升工程,继承传统加工工艺,完善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中成药、大健康产品提质升级。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中医药现代化生产水平。

扶持中药制药集群做优做强。充分利用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被认定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平台机遇,以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药都集团、天下康、安药集团、保定中药等企业为主干,通过“名企名院进安国”战略吸引大型中药制药企业来安国投资发展,鼓励企业研发中药新药,促进安国中成药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产业链延伸。积极拓展保健品市场,培育保健品品牌。以金木集团、百消丹、医德康盛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发药膳、保健生活用品、保健汤料、保健茶等系列产品,不断壮大保健品研发与生产能力。促进中药提取物产业发展。引导企业不断引进与研发新的中药材提取物工艺,提高中药材提取物的质量水平,实现从粗提取物到高端提取物的转变,不断提升中药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中医药产业的产业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中药制药品牌,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不断提高安国中药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培育引进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新业态,积极融入京津保生命健康廊道,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推动中药饮片集群转型升级。以红日药都、同仁堂、金木集团、美威药业、聚药堂、片仔癀(宏仁)药业等企业为主,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药材品种为主,通过优化全市饮片加工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规范引导企业不断扩大饮片生产规模,提升饮片质量。传承创新“八大祁药”生产工艺,对冠以“祁”字的道地中药材,利用现代细胞物理破壁技术处理制成中药破壁饮片,保持传统中药饮片全成分入药,提升中药饮片有效物质的均匀性,同时有效降低用药剂量,促进药物有效成分吸收和药效发挥。扶持促进新型饮片,推动企业差异化投入中药配方颗粒饮片、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等生产,带动饮片行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医疗器材和中药生产加工机械产业。引导安国现有中药加工机械生产厂家向石佛工业区聚集,开展设备创新,做大做强中药加工机械产业。鼓励外来中医药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石佛工业区投资建厂,开展中药材加工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中药材加工机械,提高道地药材加工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中药材生产提质增效扩面。加强中药材高端加工设备的研发创新能力,重视中药材加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加工设备标准化。注重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流水线和新设备,比如真空浓缩、超临界萃取、太阳能干燥、冷杀菌等设备,防止和降低中药材加工过程中有效物质的流失、氧化、降解,保留其药用价值,最大限度保留药效。

在聚集基础上,石佛新兴工业园逐步培育医疗器材生产企业,引导发展频谱仪、电针治疗仪、针灸用银针等传统中医药仪器、设备、器具的生产。在现有平台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端医疗装备、诊疗设备、精密仪器、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型产业,加大科技研发,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引进和培育大中型医疗器械、植(介)入性医疗器械和技术含量高的家用及其他类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集中推进康复、智能化等医疗器械产业,强化产业链上医药装备制造能力。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扎实推进中药材、制药产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改造提升,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大规模定制技术。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持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加快各类场景云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企业全方位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推动与天士力集团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高效运营。鼓励产业园区依托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支持中小微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积极培育发展数字平台型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整体性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

专栏5 中医药现代化生产提升工程

1.安国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50亩,总投资4亿元,以生命健康为园区主导产业,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新地标、医药产业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吸引中医药、创新药物制剂、医疗仪器设备、健康产品及功能食品、检测认证等相关企业、机构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

2.保定建英佳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建英佳体外诊断试剂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45亩,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体外诊断试剂1.8亿份(人次)的规模。

3.中成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引导企业不断引进与研发新的中药材提取物工艺,提高中药材提取物的质量水平,实现从粗提取物到高端提取物的转变,不断提升中药产业的附加值。传承“八大祁药”生产工艺,研发引进新型饮片技术,推动企业差异化投入中药配方颗粒饮片、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等生产,带动饮片行业转型升级。

4.开拓中药保健品、日化用品市场。以金木集团、百消丹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发药膳、保健生活用品、保健汤料、保健茶等系列产品,不断壮大保健品研发与生产能力。

5.中药加工机械产业和医疗器材建设工程。重点研发和引进真空浓缩、超临界萃取、太阳能干燥、冷杀菌等先进中医药加工机械,大力培育大中型医疗器械、植(介)入性医疗器械和高端家用医疗器械等康复、智能化等医疗器械产业,强化产业链上医药装备制造能力。

三、构建中药材市场智慧交易体系

抓住我国中药流通行业重新布局的战略机遇,把现代中药材商贸物流业作为中药都配套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仓储基地、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积极加快中药材市场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推进工程,建设“互联网+中医药”交易平台,实现中药材智慧流通,打造国内领先的智慧仓储交易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网,巩固提高安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地位,成为全国中药材价格“晴雨表”。

打造“互联网+”交易平台。推进“智慧中药街”“智慧中药店铺”建设,搭建店铺与消费者的线上交易平台。引进先进电商管理模式,鼓励中药材经销商、饮片生产企业在电商平台开设网上商店,加快以中药材溯源为基础、提供信息交易为主的数字本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买天下卖天下”;规范引导中药材微商健康有序发展,拓展中药材交易新渠道。开展药材价格、品种网络信息发布,充分运用中国安国中药材指数,建立中药材交易期货系统,推动中药材交易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中药材交易模式的现代转型升级。

加快中药材标准化仓储基地建设。立足安国中药材资源优势,依托安国广阔的市场网络,建立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中药材、中药饮片标准库。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原则,建设多层、高层仓储。引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和新型仓储技术,提高药材仓储资源利用率和中药材储存质量水平。在数字中药都仓储物流商贸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中药材保税仓,积极谋划中药材出口保税区。依托“安国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药和保健品)”平台,建设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材提取物出口创汇示范区。

发展中药材智慧流通。依托中药都建设,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集网上中医药信息、电子商务、标准仓储、智能调拨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实现智慧仓储、网上购销、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全程智慧化。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发展“互联网+”智慧流通新业态,发展互联网+仓储、互联网+物流运输、互联网+交易、互联网+配送等新型业态形式。加强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能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提升交易、结算、配送智慧化程度。推广应用MS仓储管理系统、RIFD射频、地址解析等信息技术,打造直达全国的智慧仓储交易物流网络。

健全中药材现代物流系统。引入大型医药物流企业,规范中药材流通经营秩序。增加冷链流通技术应用,扩大中药材产品的配送范围。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制定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完善质量联盟、质量保障承诺体系,建立中药材价格指数、市场流通等级标准体系,研究开展金融仓储对接、期货贸易等,积极申报国家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试点。

专栏6 数字中药都建设工程

1.安国数字中药都有限公司安国数字中药都中药材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北方贵细药材专业交易配套建设项目。建设联排商铺、广场商铺、合院商铺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接入OMS(订单管理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及TMS(运输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配套加工等级分选自动化设备,联动中药饮片电商物流分拣系统;接入S2B2C中药材饮片社交驱动电商系统,实施生产QC、监管、第三方检测、仓储、物流质量控制闭环追溯,去掉中间环节,直联全国滋补养生消费群体。

2.中国北方贵细药材专业交易配套建设项目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药材资讯、价格指数、药材交易、药材百科、资源地图等多个功能软件模块),接入OMS(订单管理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及TMS(运输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配套加工等级分选自动化设备,联动中药饮片电商物流分拣系统;接入S2B2C中药材饮片社交驱动电商系统,实施生产QC、监管、第三方检测、仓储、物流质量控制闭环追溯,去掉中间环节,直联全国滋补养生消费群体。

3.打造“互联网+”交易平台。推进“智慧中药街”“智慧中药店铺”建设,加快以中药材溯源为基础、提供信息交易为主的数字本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中国﹒安国中药材指数,建立中药材交易期货系统,推动中药材交易方式转型升级。

四、提升中医药质量保证水平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建立中药材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严把质量关。推动中药材流通环节质量立法,打造中医药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中药质量标准。积极参与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强化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道地药材的质量管理,鼓励并引导中药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标准制定。积极参与构建中药材种植规范体系和中药材流通标准体系,制定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等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建立道地药材的种植生产标准体系,完善道地药材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标准。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大宗道地药材、饮片加工、饮片炮制、提取等质量和技术标准,完善物流(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研究,建立中药全产业链条的优质产品的标准体系。

规范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参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制定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从选种、种植、培育、加工到成品,保证各环节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成分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制定产品质量信用管理制度,完善生产经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加强中药材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建立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身份证”制度,利用现代电子网络监控技术,强化种植过程和投入品监管,推动数字中药建设,实现中药材质量源头认证保护、全程监控、产品识别,打造“安国无假药”的区域金字招牌。

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依托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优势,以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为基础,加强中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终端消费全环节流程管理,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中药材种植质量追溯认证,确保药材质量安全。在生产与流通环节,实行中药材流通编码识别。在安国率先搭建中药材流通运营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中药材流通运营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同步汇集各种植基地追潮子系统的节点信息,进行信息存储、过程监控和统计分析,实现实时追溯查询功能和生产全程监控、智能化管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材追溯系统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真正实现中药材的“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危害程度可评估、监管信息可共享”的管理模式。

健全中药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现代化检验检测标准规范,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依托河北省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建设,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药品检测检验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改进和更新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提升中药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筑牢质量基础。严格执行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办法,规范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工作,依法对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药品质量进行监督抽验,保证药品检验工作质量。健全中药市场准入标准。鼓励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强化对中药材各流通环节的监管,实现整个流程检验检测全覆盖。加快中药检测检验新技术的筛选、更新与应用,建立畅通的网络共享平台,共享检测结果,指导市场监督。

五、培育壮大中医康养旅游产业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承办保定市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开发中医药康养产品,提升中医药康养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康养产业发展,培育康养产业成支柱产业,打造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康养产业,促进中医药特色产品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开发中医药康养产品。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技艺,引导企业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保健品、功能饮品、功能食品。打造中药生态旅游园、药膳养生保健和休闲食疗农庄、农家乐等系列特色康养项目。依托本地丰富的中药材,开发药食同源、菜药两用的特膳食品、特医食品,开办一批药膳美食馆,擦亮安国药膳美食品牌。

发展新型中医诊疗服务模式。以建设安国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安国市中医院省级中医药健康医养基地和安国市中医院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打造中医药特色示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契机,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拓宽中医诊疗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养老“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尤其要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体现中医药在治未病及病后康复等方面的专长,开辟中医药介入老年病、慢性病的新模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优势病种为指引,探索诊疗康复多专业协同融合,综合施治,建立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和家庭的契约医疗服务关系,把医院的服务模式延伸到家庭,解决行动困难患者就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中西医互补优势,发展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使中西医实现有机地融合。开展中西医诊疗方法的创新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中医医院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促进中医药特色产品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药王庙、药文化博物馆、数字药都、中医药非遗等资源,发展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形成“瞻药王、逛药城、观药景、吃药膳、睡药枕、品药茶、沐药浴、知药学、懂药理”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模式。增加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的高品质的康养旅游专线。

依托中药材绿化美化功能和中药材种植资源优势,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建设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农庄、度假区、主题酒店、公园,形成特色种植观赏、体验、养生度假区。依托传统中药加工技艺和中药产业优势,开展教育培训、政商考察接待、商务商贸活动等专项旅游活动。依托中药生产企业,将中药加工生产过程和旅游结合,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厂区,为游客提供产品研发示范、生产制造等全过程的绿色工业旅游体验。依托中医堂、国医馆、养生店、老字号药铺等中医药业态,将医疗、保健服务和消费体验与大健康旅游休闲产业相融合,打造中医药特色康养中心,形成一二三产业链从对接、联动到融合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体系。

专栏7 中医康养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

1.深挖三大核心资源。以“中医药文化、关汉卿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安国核心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利用药王庙、药文化博物馆、数字药都、药戏、药浴、药膳、中医药非遗等资源,发展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形成“瞻药王、逛药城、观药景、吃药膳、睡药枕、品药茶、沐药浴、知药学、懂药理”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模式。筹建关汉卿研究会,将关汉卿经典剧目搬上戏曲、影视舞台,深入挖掘关汉卿文化价值。利用好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博物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解放石家庄战役指挥部)旧址博物馆,让红色文化与药都文化相映成辉。

2.医药康养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重点打造药都文化旅游区、热海健康小镇、药苑小镇、中草药种植农园、中药主题养生园等项目,推动药旅深度融合。依托本地丰富的中药材,开发药食同源、菜药两用的特膳食品、特医食品,促进药膳养生保健和休闲食疗农庄等系列特色康养项目发展。

3.新型中医诊疗服务模式建设。建设安国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和省级中医药健康医养基地,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养老“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依托中医堂、国医馆、养生店、老字号药铺等中医药业态,将医疗、保健服务和消费体验与大健康旅游休闲产业相融合,打造中医药特色康养中心。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积极发展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粮食和特色产业面积“双稳定”、品质“双提升”,着力打造京津雄高端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市。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质量

深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三增、两促、双稳定、双提升”。

优势产业增特色、增设施、增规模。重点提升中药材、高端蔬菜、养殖业等特色农业的质量与规模。推动中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发展,打造1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村。高起点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城市周边适度发展智能连栋温室,打造环首都精品蔬菜基地。推动周边特色果木种植业发展。

产业融合促加工、促休闲。重点提升安国市中药材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生产要素完备、产业链条健全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一批休闲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

粮食和中药材生产面积和产量稳定增加。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牢牢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58.8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8.2万吨以上。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加强粮食储备基地建设,粮食储备达到省、市核定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以上,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的快、用的上,发挥好政府储备的“压舱石”作用。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

粮食和中药材产品质量和档次全面提升。推动全市普通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向优质专用、标准化、基地化方向转变,“十四五”期间,新增5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1个万亩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片区和1个千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片区,到2025年,核心区小麦、玉米单产合计稳定在950公斤以上,优质粮食供给率达到85%以上。中药材由低品质向高品质调整,推动中药材向优质化、规模化、设施化方向发展,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二、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科技农业。加大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对接力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承接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农业创新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农业运营中心,统筹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现代种业及繁育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和农业电商平台增点扩面,研发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构建政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高度重视种子安全问题,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大跨步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区率先推广节水品种、装备和技术,压减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大力推广化肥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农药“一喷三防”、统防统治技术,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区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继续实施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利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布局田、水、路、林等田间设施,促进农田集约节约利用。支持“绿色农业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推广绿色食品需求驱动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深入发展质量农业。加快划定和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巩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我市与雄安新区现代农业协作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粮食、蔬菜、中草药、畜牧等行业生产、储运、消费和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流程,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的保障能力。完善农资供销网络建设,着力提高农药、化肥、种子、农业机械装备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质量。

着力发展品牌农业。以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为抓手,实施“安国农产品品牌计划”。强化品牌设计,围绕中草药、粮食、蔬菜和肉蛋等优势产业,依托专业机构,对品牌进行设计创新,达到有灵魂、有图腾、有保护、有名气、有价值、有市场的“六有”要求,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与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安国中药材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宣传,综合利用“央视+高端平台+新媒体+专业机构”的宣传渠道,分层次、分地域、分重点,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强化品牌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廊坊)农交会等展会平台,加强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展销和推介,提升安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中国质量奖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认证,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三、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为重点的规范化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健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生产、统一服务、产品销售、对外联络等功能。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走出去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拓展外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深入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以薪金、股金、租金为利益纽带发展一批具有发展活力和适应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农产品基地开发及加工技术改造发展“订单式生产”和流通服务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探索和完善多种经营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农村改革合作平台,对投资中药材种植、苗木花卉种植和畜禽养殖等领域的农民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进行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保障。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出农业信息掌上通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创新驿站专家团队作用,分产业、分作物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依托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技术推广区域站等,大力开展基地展示、现场示范、专家指导和技术培训活动,在土地流转、农资供应、种子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营销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各级技术人员结合农时开展技术讲座、巡回指导等活动。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强化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建设,健全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体系。促进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检测、认证机构和平台发展,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管,为打造京津雄高端农产品基地提供支撑。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制度。推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

加快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用融合发展理念促进现代农业创新提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药都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瓦子里民族健康小镇、门东绿谷小镇、齐村甘草小镇等多个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致富明显的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河北省示范点8个,以“农业、农村、农事”为主题,规划安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

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现有现代中药农业园的规模基础上,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国药种业等科研单位、院校、企业等合作,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华北园。重点加大其科学内涵建设,依照国家药用植物园建设标准及规范,加强药用植物资源引种驯化与栽培,并围绕药用植物生长习性,设立不同功能园区,以提升科学内涵。同时在园区内将建成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繁育基地,中国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集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科普、教育、研学、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科技创新平台。

专栏8 一园一库三中心

1.一园:即国家级药用植物园华北园。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国药种业等科研单位、院校、企业等合作建设。

2.一库:即国家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3.三中心:即安国中医药大健康研发中心、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繁育中心、北方兰科药用植物保育中心。

四、加速冷链物流业发展

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价值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推进产地预冷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鼓励新建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冷藏库、产地冷库、流通型冷库,加强对现有冷库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加快发展城市冷链配送。

引进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经营创新。引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及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打造现代化冷链物流企业集团。与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深度合作,建立一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和同业企业间的冷链企业联盟、行业联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扩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提升冷链物流现代化水平。鼓励龙头冷链企业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要求,升级改造或新建符合实际的标准化设施。推动建立冷链资源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和效率。建立全过程监控与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先进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应用和创新鼓励企业向国际低能耗标准看齐,采用先进的节能和蓄能设备。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研发,尤其是技术本地化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分类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构建城乡协同联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保定市开创京津保协同发展、对接雄安的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为纲领,结合安国市乡村现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重点工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改善。建设集约高效乡村生产空间。依据区域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乡村生产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将乡村生产逐步融入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与生产网络,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科学划定、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满足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设施配置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的需求,增加相应的设施。明确乡村基础设施配置,根据基础设施配置差异化的原则,分类、分级、分效、分期地配置各项设施。形成集中、统一的城乡供水系统,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城乡排水系统和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系统。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自然和谐乡村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营造田成方、林成网的平原美景,构建体现乡土味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要目标明确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村庄分类布局,选择一批基础好、产业集中度高的乡村,同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乡村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高标准建好、护好农村公路,让“四好农村路”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民的幸福线、群众的致富线。以瓦子里村为试点,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乡一品牌”的大美乡村格局。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完善产业、就业、科技、教育、社会兜底等长效扶贫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强化对脱贫户的金融支持、产业奖补、网络扶贫、职业培训、防贫保障等帮扶措施,继续发挥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继续予以倾斜,持续巩固扩展脱贫成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确保有序调整、平稳过渡、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乡、镇、村予以集中支持。

深化振兴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深化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改革,切实让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落实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因地制宜,采用资源利用型、资产盘活型、股份合作型、生产服务型、产业带动型等多种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征收公益用地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土地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借鉴脱贫攻坚“千企帮千村”行动经验,进一步推动城市资本与乡村资源有效对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鼓励企业家、大学生、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到农村投资兴业,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技术和电商技能培训,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专栏9 农业产业重点工程

1.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创建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58.8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8.2万吨以上。新增5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1个万亩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片区和1个千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片区。新建安国省级粮食储备库新建粮仓项目,建筑面积1452㎡,存储量8000吨。围绕推进农业重点领域发展和创新,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村,建成四个标准化现代畜牧业聚集区,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5%。

2.品牌农业建设工程。实施“安国农产品品牌计划”,提升安国中草药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认证。

3.农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促进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检测、认证机构和平台发展,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建设,为打造京津雄高端农产品基地提供支撑。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出农业信息掌上通服务模式。高水平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华北园。加速冷链物流业发展。

4.安国省级粮食储备库新建粮仓项目。新建一栋粮仓,建筑面积1452㎡,存储量8000吨,及相关附属工程。该项目的建成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5.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重点工作。

 


第七章 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建设区域性微中心城市为契机,构建1+2的产业体系为抓手,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带动中药都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利用

全面对接河北省和保定市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按照“全域统筹多规合一”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布局。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岀效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空间在开发容积率和用地类型比例等强制性指标控制下,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统筹协调区域产业用地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规范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合理制定拟建项目开发时序,确保土地有序开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国家战略与重大工程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等需要实现城乡容貌大改观。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加快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功能管控转变,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化地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增强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自然生态和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严格审批和监管,增强规划刚性。

二、规范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统筹考虑我市综合情况,成片开发安排实施项目193.5526公顷(承诺纳入成片开发方案的已报批用地总面积32.0241公顷),其中:农用地183.8663公顷、建设用地6.8109公顷、未利用地2.8754公顷。实施期限为2年,包含4个片区,分别为药博园片区、中心城区片区、南段片区和石佛片区。涉及药都办事处、祁州路街道办事处、北段村乡、石佛镇、郑章镇共计2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镇和17个行政村。方案片区范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不涉及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重要河流湖库管理范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具体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

专栏10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四个片区

1.药博园片区该片区共包含9个地块,位于安国市城区西北部,曲港高速以南,国道337黄榆线以北,占地面积为11.0424公顷。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有已征地块,划定该片区,方便后续开发建设。片区周边有正大百货超市、安国市健康主题公园等基础设施。该片区主要用途以商业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商业综合体项目实施年度为2022年。

2.中心城区片区。该片区是安国市中心城区,共包含73个地块,位于北外环路以南,津石高速以北,安兴大街以西,安顺大街以东。面积为156.8755公顷,本片区用途以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主。该片区各项目实施年度为2021-2022年。

3.石佛片区。该片区在城区东部,共包含12个地块,片区位于安泰河以南。面积为20.8932公顷,本片区用途以工业用地为主。工业建设项目实施年度为2022年。

4.南段片区。该片区在城区北部,共包含3个地块,片区位于曲港高速安国连接线以西,南段村东南部。本片区用途主要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村庄建设项目实施年度为2022年。


附表:成片开发片区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公顷

片区名称

用地面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公路用地

城市

村庄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小计

裸地

小计

农村道路

设施农用地

1

2

3

104

122

102

201

203

205

127

中心城区片区

156.8755

150.6851

144.848

0.3071

2.7285

2.8015

2.6449

0.1566

6.1904

0.0305

4.3292

1.7887

0.042

0

0

药博园片区

11.0424

10.9676

10.1597

0.4649

0

0.343

0.0603

0.2827

0.0748

0

0

0.0748

0

0

0

石佛片区

20.8932

20.8932

20.3728

0

0

0.5204

0.5204

0

0

0

0

0

0

0

0

南段片区

4.7415

1.3204

1.3204

0

0

0

0

0

0.5457

0

0

0.5457

0

2.8754

2.8754

总计

193.5526

183.8663

176.7009

0.772

2.7285

3.6649

3.2256

0.4393

6.8109

0.0305

4.3292

2.4092

0.042

2.8754

2.8754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坚持人民至上、为民建城的理念,牢牢把握建设京津冀区域性微中心城市的定位,深度融入京津保联动发展,加速与雄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推进引领保南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协同发展,构建“两轴、三城、五镇、六河、八廊”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城镇等级体系,实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两轴”即南北向城乡统筹发展轴和东西向乡镇特色产业联动轴。“三城”即形成一个主城(中心城区)和两个副城(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热海康养城)三城格局。“五镇”即按照一镇一品规划建设的石佛镇、大五女镇、郑章镇、西城镇、北段村乡 5 个一般乡镇。

中心城区重点以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商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做强核心,打造成为京津冀特色中心,人口规模控制在 27 万人。现代中药工业园区(西佛落镇)打造集仓储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和居住商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伍仁桥镇(南娄底乡)重点建设热海康养城,打造从药材观光到加工以及中医疗养、保健全体系特色健康旅游,形成雄安新区健康文旅慢城,京津冀中医药企业总部。石佛镇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和高端制药设备制造,加快推进水泵制造业技术升级形成市域内一般城镇。郑章镇、大五女镇、西城镇、北段村乡重点发展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市域内一般城镇。

“六河”即从北至南以孝义河、安泰河、孟良河、 沙河、磁河、小白河六条河流为基础,打造六条亮丽的蓝绿景观带;“八廊道”即依托三条高速(曲港高速、石津高速、雄郑高速)、一条城际(石雄城际)、一条铁路(朔黄铁路)、三条过境省交通干线(定河路、保衡路、安束路)等八条主干道路。

将市域分为三个风貌控制区。大城花园风貌区。结合中心城区和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依托万亩森林公园、药博园和多个花卉苗圃种植基地,形成大城花园风貌区。药材地景风貌区。强调利用药材种植资源,打造多个中药材种植园。适度引入高品质的休闲项目和设施,打造成为药材地景风貌区。休闲田园风貌区。强调整体景区化开发,在保护农田基质的基础上,突出热海康养文化旅游城与休闲田园结合,打造南部休闲田园风貌区。

专栏11  “两轴、三城、五镇、六河、八廊”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两轴”即南北向城乡统筹发展轴和东西向乡镇特色产业联动轴。

2.“三城”即形成一个主城(中心城区)和两个副城(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热海康养城)三城格局。

3.“五镇”即按照一镇一品规划建设的石佛镇、大五女镇、郑章镇、西城镇、北段村乡 5 个一般乡镇。

4.“六河”即从北至南以孝义河、安泰河、孟良河、 沙河、磁河、小白河六条河流为基础,打造六条亮丽的蓝绿景观带。

5.“八廊道”即依托三条高速(曲港高速、石津高速、雄郑高速)、一条城际(石雄城际)、一条铁路(朔黄铁路)、三条过境省交通干线(定河路、保衡路、安束路)等八条主干道路,道路两侧各延伸 1000 米,打造集苗木花卉有机组合的生态景观廊道。

、全面提高城市品质

积极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大力促进城市能级提升,加快中心城区布局转移,构建“三轴一带、四心七片”的空间布局结构,全面提升市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品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城市定位,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建好城市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打造城市轴线和“城市客厅”,塑造城市风貌。优化城市功能和合理布局,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聚焦20个县城品质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大型综合性公园、体育场、文化主题街区、综合性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和微改造,新建改造一批具有药都特色的城市广场、特色街区、口袋公园,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中水有效利用。

加快中心城区布局转移。以现状建成区为核心,确定规划期内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为“西移、南扩、北联、东拓”。西移,即将现东方药城西移,建设现代化综合性的新药城商贸研发区。南扩,即城区向南依托药王庙资源,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和文化生活组团。北联,即利用数条城市干道,将中心城区与现代中药工业园区连接,提高交通可达性。东拓,即在城区东郊建设高铁新城,拓展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规划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各片区之间预留生态廊道和生态控制区。片区内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规划构建“三轴一带、四心七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三轴”是指沿药市大街、金融街、药王庙历史文化景区为核心构成三条城市发展轴线;“一带”是指横贯城市东西的沙河滨水休闲带;“四心”是指老药市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新药城商贸综合中心、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和药文化养生旅游中心;“七片”是指根据城市功能,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以下 7 个片区,包括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康养休闲区、绿地休闲区、特色功能区、高铁新区(战略预留区)。

提升城市整体风貌。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塑造高质量人居环境为目标,塑造“幸福药香新安国,宜居水岸健康城”的城市风貌, 构建“一带、三区、四廊、多点”的总体景观格局。一带为沿沙河灌渠综合性滨水景观带,注重滨水生态景观效应;对接两岸城市功能,建设高品质滨水生态活力岸线。三区分别为时尚都市风貌区、现代商贸风貌区、南部传统文化风貌区。时尚都市风貌区:主要是现代、时尚的建筑风貌,简洁、现代的住宅建筑特征;现代商贸风貌区:承载东方药城药市的职能,并依托现代服务业提升药市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商务、研发办公、高档酒店、会展、论坛等功能;南部传统文化风貌区:依托药王庙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以及古药街的改造,形成传统文化浓厚的特色风貌区。四廊为依托城市干道形成的四条城市发展特色景观廊道,分别为安泰大街、义丰大路、药华大路、保衡。安泰大街展现城市新区风采,体现新药城风貌;义丰大路体现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药华大路是体现药都风采的亮丽城市名片。多点为多个城市特色景观节点,包括依托沙河灌渠打造沿线水景亲水空间形成自然水体景观节点和依托行政中心、老城区的交易大厅、新区的数字中药都等标志性建筑形成现代建筑景观节点,还有依托城市公园和广场打造的城市开敞空间景观节点。

加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抓手,理顺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实行职责下沉准入,提高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着力构建“党建+物业+居民自治”的“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城市治理新模式。建设安国“城市大脑”数字化治理平台,利用城市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建设全程在线、高效便捷,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主动发现、智能处置的智能政务、智能环保、数字城管,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务,搭建普惠精准、定制服务的智能教育医疗系统,打造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能社区。建立城市体检制度,构建能够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和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实施综合化、定量化和动态化评估,坚持制定问题导向、精准到位的“体检+治病”系统性改进措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与建设,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国领先的数字强市,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小微型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推动“新基建”与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新经济,探索“新基建”在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服务“四新”联动发展的创新生态。

专栏1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1.“三轴”是指沿药市大街、金融街、药王庙历史文化景区为核心构成三条城市发展轴线

2.“一带”是指横贯城市东西的沙河滨水休闲带

3.“四心”是指老药市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新药城商贸综合中心、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和药文化养生旅游中心

4.“七片”是指7个城市功能片区,包括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康养休闲区、绿地休闲区、特色功能区、战略预留区。

5.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为“西移、南扩、北联、东拓”。西移,即依托城区西部已建成的数字交易大厅,将现东方药城西移,建设现代化综合性的新药城商贸研发区。南扩,即城区向南依托药王庙资源,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和文化生活组团。北联,即利用数条城市干道,将中心城区与现代中药工业园区连接,提高交通可达性。东拓,即利用城区东部的高铁站以及万亩森林公园,建设高铁新城,拓展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6.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商业项目:

1)华海中央广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投资规模63000万元,预计2024年完工,项目建设 1 栋 15 层商业综合塔楼(下设 2 层商业裙房)。

2)安国金木广场建设项目(居然之家)。投资规模16000万元,预计2024年完工,总建筑面积 4.6万平方米,其中1-4层为城市综合体,两侧5-9层建筑为办公其他商业建筑。

3)世纪凤凰城综合楼项目(信誉楼)。投资规模33000万元,预计2024年完工,总建筑面积为 7.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商业办公楼一栋,并进行室外配套管网、道路硬化、绿化等附属工程的建设。项目建成后为周边提供休闲、娱乐、购物等多位一体的综合型商业服务。

4)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项目。预计2025年完工,主要建设综合商业办公楼,计划建设一座可为周边提供休闲、娱乐、购物等多位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5)华都万晟广场项目。投资规模32375.62万元,预计2025年完工,用地规模41.08亩,项目建设1栋15层公寓,7栋3层商业,1栋2层商业。

6)爱琴海购物体验中心项目。规划建设建设购物体验中心一座,预计2025年完工。

、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功能定位,集聚特色产业与各类先进要素,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提升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配套支持力度。

强化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药都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瓦子里民俗健康小镇、门东绿谷小镇、齐村甘草小镇等多个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致富明显的特色小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空间。药苑小镇重点打造以中医药产业为主题,集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科研、教育、科普、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旅互动、产城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小镇;热海健康小镇主要打造集中医药研学教育、康复医疗、生态养老、养生保健、康养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示范基地;关汉卿小镇依托关汉卿故居、关汉卿墓以及伍仁桥,深入挖掘弘扬关汉卿戏曲文化,打造国际化的戏曲文化小镇;绿谷小镇依托万亩森林公园重点打造原味浓情、休闲养生的乡村生态小镇;种植体验小镇,依托中药材种植示范片区,开展种植体验、中药材科普、研学,传承中药材文化。通过精准定位,分类管理,构建特色小镇体系讲好“安国故事”,树立安国品牌,推动安国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

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增加产业支撑,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产业“特而强”的基础上,整体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全力抢占产业链制高点,既要弘扬产业优势,又要补齐产业短板,集聚一批功能互补的优势产业,以特色小镇为核心带动上中下游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提升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继续坚持和强化创新典型引领机制,大力推广“数字+制造”、“金融+实体”、“创意+传统”等模式,推动研学、养生、养老、创意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多主体的协同、多要素联动的产业生态系统,强化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文化协同和治理协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着力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并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尤其是青年人才,保证众创项目落地生根。

完善特色小镇配套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原则,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特色小镇延伸,发挥特色小镇带动周边乡村的作用。加快完善特色小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步建设各类地下管线和设施,提高特色小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落实培育特色小镇配套支持政策。健全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技术研发转化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等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保障用地供应,充分考虑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需求,统筹安排土地供应,对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予以保障。建设特色小镇数字服务系统,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专栏13  特色小镇

1.药苑小镇:依托药博园打造绿色健康的休闲养生小镇

2.红色旅游小镇:依托张家大院(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打造红色文化学习小镇

3.关汉卿小镇:依托关汉卿墓、关汉卿故居、伍仁桥等打造戏曲浓郁的关汉卿小镇

4.绿谷小镇:依托万亩森林公园打造原味浓情的乡村生态小镇

5.种植体验小镇:依托中药材种植片区打造中药种植体验小镇。

6.热海健康小镇:主要打造集中医药研学教育、康复医疗、生态养老、养生保健、康养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示范基地

、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限制,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提供便捷条件。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优先解决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有序引导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围绕休闲旅游、现代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消费等乡村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下乡”。实施新时代青年人才下乡工程,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优质企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到乡村,造福乡村。

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城乡水、电、气、路、通讯、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健全完善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养护,推动城乡镇村(户)道路联通、道路客运畅通、公共交通一线贯通。加快农村公共区域、城乡结合部视频监控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视频监控覆盖率、完好率和联网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由基本保障向优质供给转型,提高乡村供水保障水平,增强农村用电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加强农村居民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完善农村消防设施与队伍建设,重点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园区消防站及伍仁桥等重点镇专职消防队伍。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明确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将公益性基础设施管控与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开展支教活动,充实乡村地区学校的教学力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协调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深化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完善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构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到2025年,街道和50%的乡镇建有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养老机构(中心);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加强以就业帮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妇幼保健、基本养老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实行“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建立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平台,让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养老等服务通过信息平台方便走入千家万户。


第八章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中央、河北省、保定市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之城”为抓手,积极融入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打造“雄安新区后花园”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把安国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之城,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计划,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持续聚焦无煤、抑尘、治企、增绿四大行动,确保空气质量更加优化,从根本上扭转雾霾天气频发局面。稳妥推进城区集中地热、燃气和空气源热泵供热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合理制定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全市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农村地区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推广新技术、新设备,鼓励利用太阳能等节能环保的能源解决各居民点供热、能源问题。继续实施防尘抑尘措施,加大防尘力度。加强企业综合整治,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消减大气污染,对污染防治设施老化或者能力不足等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停产治理,倒逼企业及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产品升级,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重点对施工工地、沙石料场、商砼搅拌以及农村秸秆、垃圾焚烧等进行规范治理,检查督导问题单位,确保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从讲政治、人民至上、国家战略、千年大计、品质之城五个维度出发,统筹区域内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补水、抓好工程治水、强化立法护水、严控污水入河、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村治水、实施智慧治水、做好水规划、实施河道净水、提升企业污水治理水平、强化上游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严格规范河道采砂等涉水活动。大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运行效率和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染减排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点源治理为主向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提标改造及农户分散式污水处理转变。强化河流断面预警性监测,对城区内重点涉水企业排污,执行水质实时监测和排污税收费制度,着力推进河流水质治理,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围绕“节、引、蓄、调、管”,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攻坚战。规划建设再生水厂,采用分质供水方式布置再生水管网系统,再生水在满足冲厕、绿化河道补充水、市政用水的使用需求后优先提供农业灌溉,限制地下水开采,降低新鲜水的消耗量。大力开展节水管网建设,强力推进节水农业。鼓励企业发展节水型工业,改善节水技术,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利用效率。借助市域内河流清淤治理连接工程,建成布局合理、循环通畅的城市水系和覆盖乡镇的农田生态水网,提高蓄水容量,同时实施区域水网连接工程,为地表水调度提供保障。严格执行水资源治理措施。逐步实现集中供水城乡全覆盖,实施集中水源地保护措施,定期进行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监测和治理,保持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稳定,为后代留足宝贵可靠的水资源。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设施。规划安国中心城区和部分城镇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他乡镇及村庄规划排水体制视具体情况采用分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待乡(镇)村进一步发展后再逐步改造为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建设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心城区以集中污水处理为主,乡镇镇区及村庄主要结合改厕工作,以户为单位实行分散收集处理模式,形成农村污水长效管控运维机制。

细化土壤污染防治。以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土壤污染源综合整治工程。根据植物特性和土壤污染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种植,实现土壤净化;增加有机肥使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自净能力。通过深化工业污染源环境监测、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预警、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等手段,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预警;从排查场地污染风险、规划治理修复任务、推进治理修复试点、规范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污染场地修复治理。

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保护

继续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工程,统筹推进森林绿化、水资源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行动。

统筹水生态保护工程。协调重点河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推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落实地下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保护区等水生态保护区政策。以孟良河—潴龙河生态绿化带、沙河灌渠生态绿化带、孝义河生态绿化带作为建设重点,规划水涵养区建设工程。

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项目。打造地下水监测网,实时测报全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水温情况,绘制地下水日、月、年水位变化曲线图,科学分析相关数据,为全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可靠依据;落实压采方案是治理超采区的首要对策,必须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严控地下水开采,全面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2022年底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积极开展人工回灌补源修建蓄水坑塘,实施坑塘清淤、岸坡平整、扩挖引水沟渠建设,充分拦蓄灌溉尾水以及雨洪径流,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前提下,补源地下水。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原有机井或新建一批回灌井,结合现有排水沟道,通过疏浚、扩挖等形成渗水廊道,回灌补源地下水。强化农田灌溉管理,大力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摒弃大水漫灌的模式,改进沟畦技术,发展喷灌、微灌,提高天然水的利用率,与非水利设施相结合,发挥多种措施的综合效益。

生态功能区建设。从安国市本地自然资源出发,生态空间以孝义河、沙河灌渠、潴龙河的河流水域以及区域内的交通廊道包括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两侧林带为轴带,构筑形成水系、林地、农田、湿地等连通的生态廊道。保留安国市现有的生态功能区,包括现状的河流水面、林地、草地。根据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拟定水涵养区建设、河流廊道综合治理、交通廊道及农田林网生态建设等工程,确定新增国土修复面积。

清洁田园行动。以河流、干线公路、乡村旅游观光路等重点线路两侧可视范围为重点,全面清理废弃的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种子等农资包装物(包括瓶、桶、罐、袋、膜等)和废弃农膜等,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通过粉碎还田、用作饲料、能源材料等多种途径清理农田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建立多元化、产业化利用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着力改善我市农村田园环境。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重要控制线,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合安国市自身功能布局,探索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集约复合开发模式。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复合利用,不断提高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原则,结合重点村庄建设,整理出来一部分村庄建设用地,一方面可作为中心城区、建制镇、重点村庄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可通过复垦保障耕地面积,节省的建设用地指标可进入城市、建制镇和重点村庄。按照建新拆旧原则,合理布局,扎实推进农村闲置土地及空心村治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合理安排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在“三旧改造”和新区开发中的空间布局,加强土地收储工作,挖掘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潜力,控制城市建设外延扩张,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集约利用。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化绿色制造工程,落实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以及省相关政策要求,以绿色高效技术替代传统落后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化示范,带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起点、绿色化发展,特别是要把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规范运行管理,推进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建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公害生态农业体系。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利用,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符合安国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发展路径。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助推保定市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实践活动,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培训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采取生活垃圾减量化措施,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用品,杜绝过分包装,对企业排放垃圾按数量收费,从源头治起,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清运台账,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有效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构建覆盖市域的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全面落实乡村垃圾“村收集、镇转移、市处理”政策措施。积极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由填埋向焚烧发电过渡,五年内淘汰落后处理方式。餐厨垃圾采取单独运输方式,到2022年实现由填埋到焚烧的转变。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科学布局城区公厕、提升旅游厕所品质、优化交通厕所配置、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无害化卫生改造,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化保定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研究确定我市碳排放达峰时间和减排路径,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社区等重点领域的创建行动。大力推行绿色办公,推行无纸化办公,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加大绿色采购力度,采购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贯彻落实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带头示范和条件成熟地区率先实现集中连片建设。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提升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严格执行城镇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65%节能标准,因地制宜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加快推动公路建养领域低碳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交通出行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各类公共交通的配合衔接,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全面打造以常规公交为支撑、出租车和电动租赁汽车为补充、步行和骑行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结合现代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宣传,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强化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支持社区实施一批低碳示范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色植被汇集、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明显降低,为“30·60”行动作出安国贡献。

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关键环节,抓紧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底数,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全市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林业“三条红线”(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划定工作,完善红线制度体系。

统筹全市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分类施策,加强各类规划空间治理,增强空间保障能力。探索建立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创新河长制,推行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积分制度,以税收返还或财政奖励的方式激励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严防公共环境事件发生。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设计要注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从局部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从点源治理转向流域、区域综合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全覆盖的保护性治理。

专栏14  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

1.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计划。持续聚焦无煤、抑尘、治企、增绿四大行动,加快推进城区集中供热、供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大力推广集中供热和天然气两项工程,农村地区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对污染防治设施老化或者能力不足等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停产治理,倒逼企业及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产品升级,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

2.水污染防治工程。大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河流断面预警性监测,对城区内重点涉水企业排污,执行水质实时监测和排污税收费制度,强化上游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严格规范河道采砂等涉水活动。

3.安国市城区雨污分流提升项目。工程分为南北两个排水分区对雨污分流进行改造,排水北区为沙河灌渠以北区域(安泰大街以东,保衡路以西,北外环以南,滨河北路以北),排水南区为沙河灌渠以南工程(安泰大街以东,保衡路以西,义丰大路以南,河南大路以南)。

4.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工程。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预警、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等手段,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预警。杜绝污水直接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试点污染场地修复治理。

5.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严控地下水开采,全面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积极开展人工回灌补源,修建蓄水坑塘,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前提下,补源地下水。

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全面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7.深化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清洁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化示范,带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规范运行管理,推进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

8.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工程。采取生活垃圾减量化措施,推广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生活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生活用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用品,杜绝过分包装,从源头治起,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构建覆盖市域的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积极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由填埋向焚烧发电过渡。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按照“规划引领、适度超前”原则,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统筹重点项目布局,加快推进水、电、路、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全面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按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主动与周边城市对接,坚持统筹城乡、快速高效原则,推进我市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乡道路为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到2025年,形成京津雄保石“1小时交通圈”,推动我市与雄安新区同城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轨道交通瓶颈。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石雄城际安国段建设,推动房山—涿州—保定—安国轨道交通安国段项目研究,实现安国轨道交通的重大突破。

构建完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积极配合雄郑高速安国段等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规划建设工作,启动国道G230安国绕城段(大东环)建设,开展国道G337安国绕城公路(大北环)前期工作。全面优化路网结构,提升我市对外通行能力。

加大市区道路提质改造。适应安国中药都和京津冀微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三横六纵一环”骨干道路网结构,全面推行“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布局理念,完善城市支路网系统,改善道路微循环,增加路网密度,全面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提升道路通达性。

着力优化农村路网。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有序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全面实施旧保衡路、焦庄路、大明路、石佛路等乡村路改造提升,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达到675公里,农村路网更加便捷高效。

    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健全路产路权保护机制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市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管理养护水平。

提升公共交通运能。加强区域和城乡公交联系,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便捷公交网络体系,加快市区客运中心迁建步伐,提升客运服务综合能力,持续加大乡镇客运站点和农村候车亭升级改造,实现客运节点合理布局,提升客运网络承载能力。到2025年,实现新增城市公交客运线路2条,新增城市公交客运站点、站亭18处,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全面解决“停车难”问题。全面分析各类公共停车设施供应、使用和管理情况,调查不同类型种类车辆停车行为与需求特征,在主城区内规划建设几处大型停车场,在不影响城市景观的前提下,统筹利用人防工程、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停车楼,实施便道停车基础设施改造,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规划建设若干便民市场,彻底解决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问题。建成智慧停车系统,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减少机动车占道乱停乱放行为,“十四五”末期基本解决“停车难”问题。

 

专栏15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建设完成石雄城际安国段

2.推动房山—涿州—保定—安国轨道交通安国段项目研究

3.新建国道G230(通化至武汉)安国绕城公路、国道G337(黄骅至榆林)安国绕城公路

4.按照“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布局理念,构建市区“三横六纵一环”骨干道路网结构

5.完成保衡线至南流罗公路改造工程、安新线至大李庄公路改造工程、安承线至焦庄公路改造工程,实现域内全长共计35.4公里三级公路路基路面改善提升工程

6.新建药兴三路、祁州大路西延、邳彤大路、高铁站周边等城市道路。

7.全面实施旧保衡路、焦庄路、大明路、石佛路等乡村路改造提升,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达到675公里

三、提升环保设施水平

适应健康养生之地和生态宜居之城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全面提高环境保障水平。

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市区和重点镇配套管网建设,同步推进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到2025年实现日污水排放11万吨,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推进清洁能源使用。推动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能源,“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清洁取暖、电供暖工程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工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两座生活垃圾中转站,用于生活垃圾转运至填埋场。城郊建设一座大型垃圾中转站,用于生活垃圾长距离运输至蠡县中节能焚烧发电厂。全面实现垃圾处理能力提升。

增强环境监测能力。加大人员、应急车辆,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提升监测标准化建设水平。以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统筹水文、水质、生态监测功能,完善工业污水、城镇污水、农村污水和入河排污口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推进气象、污染和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根据重点区域、重要企业需要,提高巡访监测密度和强度,重点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灾害预警预报等防御体系,提高全市应对风险的防范处置能力。

二、强化能源设施建设

高标准建设能源网络,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打造我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示范区,促进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大力促进电网建设。强化电力能源输配网络建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保障我市能源安全。以保障电力供应为基础,加强重大电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建设,优化分布式电源接入。

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原则,加快调整供电分区,优化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设施保障能力。合理调整用电分区,以大电网为依托,以220千伏祁州变电站为中心,构建辐射中部中心城区、北部工业园区、南部伍仁桥镇等重点区域供电网络体系,着力加强110千伏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电压序列,加强10千伏配网联络,提高负荷转供能力,形成以110千伏、35千伏为主干的输电网络体系,以10千伏、0.4千伏为主干的配电网络体系。 “十四五”期间,新建西徐、石佛110千伏变电站2座,改造明官店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10千伏配变190台,新增配变容量76兆伏安,规划改造10千伏配变60台,净增10千伏配变容量11.8兆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架空线路33回,长度131.36公里,其中涉及城区10千伏线路10条,并与现有10千伏线路进行联络,以进一步提高城区供电可靠性。规划改造10千伏架空线路23回,改造架空线路长度1666.7公里;紧密围绕政府乡村振兴建设工程,打造齐村、曲堤等村药材加工气改电、煤改电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对南张庄村、东庄村等75个自然村进行整体低压线路改造,涉及0.4千伏架空线路215回,长度173.1公里,打造农村坚强低压电网结构,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用电需求;继续对老旧小区进行电力线路及设备改造,彻底消除老旧小区用电安全隐患,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用电需求。到2025年彻底消除供电瓶颈,建成“容量充足、系统稳定、网络可靠、运行灵活、设备先进”的电力能源保障系统。

完善天然气供、输、储配套体系建设。推进永清(保)天然气输气管线、鄂安沧输气管道与安邯线保定南部联络线、安平至安国天然气输气管道、蠡县—博野—安国天然气管道、对接中海油天然气管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比较成熟完善的供、输、储配套体系

专栏16 能源设施建设工程

1.中核坤华(天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屋顶光伏整县推进分布式电站项目。项目投资100000万元。为安国市全域范围内发展中企业、成长型企业、民营企业、新建企业以及各产业园区内企业安装屋顶光伏电站及其他配套节能产品,提供电费折扣优惠,协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能源供给转型。

2.安国将液化天然气(LNG)调峰储备工程项目列为安国市重大民生项目,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彻底解决安国市及周边县市区的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稳步开展液化天然气(LNG)调峰储备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包括液化天然气(LNG)调峰储备站(两座2万立方米的储罐)、综合加注站(加油、加气、加氢)以及与之配套的天然气高、中、低压燃气管道工程,总投资为5.22亿。

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城乡发展规划密切衔接,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解决城乡供水矛盾。依托城市供水管网和扩容扩建水厂,积极延伸供水管线,全面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完成园区、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完善水质处理和检测设备,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

加强中小河流修复治理。实施孟良河、潴龙河堤岸防护工程,提高防洪抗旱抵御能力,恢复河道自然景观;实施磁河、孝义河疏浚工程,修复河道生态功能;加快孟良河综合治理,保障堤防安全和堤坝通行能力。实施桥梁修复工程,保障桥梁安全通行。到2025年,完成河道修复治理30公里,新建改建便民桥梁10座。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中药材、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建设,统筹利用财政和社会资金,大力开展节水灌溉,推进农业田间管道输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普及率。到2025年,完成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4.06万亩,更新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改造升级城市污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合理布局主城区、重点流域以及重要水源地等敏感水域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循环利用中水。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推进特色滨水区域建设。通过梳理现状河渠与坑塘,建立系统的水生态环境;将人工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注重水体与绿色空间的关系,沿河流水系两岸打造特色绿道和滨水主题公园,有机串联城乡特色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的滨水形象。

专栏17 城乡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1.安国市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项目完成安国市11个乡镇173个行政村34.31万人的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供水规模2.6万m3/d。项目投资39345.76万元。依托现有地表水厂及乡镇6个配水站,埋设配水主干管网、改建乡镇配水站。新增无负压设备2套,铺设输水管网76km,配水干管275km,村内配水管网6588km,配套相应的阀件、计量设备等附属设施。

2.园区引江水置换工程管网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027.7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供水工程。给水主管管材为PE100级聚乙烯管,管径为dn630,长度为8942米(不含预埋管),公称压力1.0MPa;穿越朔黄铁路的管涵段及穿越曲港高速段采用输送流体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管径为dn600,长度180米(不含预埋管)公称压力1.0MPa。新建给水管道设计起点为地表水厂既有预埋管,设计终点为工业园区供水厂新建给水阀门井。

3.安国市潴龙河防洪整治项目。项目投资为61704.08万元,涉及搬迁工程与安置区建设两部分,其中搬迁工程共涉及河道内756户2348人,涉及拆迁面积147207.21平方米。新村安置位于堼头村与北流罗村之间,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141597.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479.49平方米。

五、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大规模商用为引领,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和新型、融合、集约、绿色的数字化应用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快完成全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安国”信息系统应用,整体提升我市信息设施水平。

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推行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推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应用,基本实现行政审批电子化处理。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共享。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强互联网城市建设,加快公安、应急、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以“智慧城市”、“互联网城镇”为重点,推进市区商贸中心、旅游景区、客运站点等重点区域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强市,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破除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立足扩大内需这个国家战略基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补短板强弱项,充分激发扩大内需的潜力,深化畅通京津冀区域小循环,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建设创新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着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纵深推进“名企名院进安国”战略,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精准招商,努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许可事项标准化水平。持续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息共享。规范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行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行承诺制审批,借鉴天津市“一制三化”经验,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缩小核准范围,精简核准备案前置要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

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优化办理流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与金科产业、联东U谷、中南高科、和谷(北京)发展等企业沟通洽谈,着力推动园区委托管理试验区建设。加大园区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九通一平”建设,促进园区扩容提质。支持各类园区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岗位,与企业建立更加顺畅的精准对接渠道。深入推行“不来即享”惠企改革,推广电子证照应用,搭建“秒批”、“企业简易注销一窗通”等平台。

建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衔接协调机制。改进监管方式,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建立违法严惩制度。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企业信用风险差异化随机抽查机制。完善诚信安国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规范信用激励和信用惩戒工作。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构建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监督管理机制,推动投诉举报接收、转办、反馈衔接顺畅。完善招投标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依托数字化智慧监管系统,提高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安国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安国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公共安全共管共治能力。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跨部门质量协同监管机制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强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消费者质量侵权损害赔偿,激发消费者主动维权意愿。

二、建设高标准的市场服务体系

构建高效土地供给的管理体制。建立以健全权利体系、用途管制、市场规则、价格体系、收益分配等为主线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进一步扩大我市发展空间。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新的出让供地方式。完善工业用地调整再开发机制,收回低效使用建设用地,提高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分类分步推动原农村土地和建筑物确权,探索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

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加快金融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多层次融资信息和对接平台,完善常态化银企联动机制。拓宽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扩展与京津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

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平合提升创新能力和发挥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和市场行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海外人才引进、“人才十条”和“院士周末工作坊”制度,健全配套保障机制,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

建立公平有序、保障有力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风险防控,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完善公平竞争保障制度,清除体制性障碍,促进有序竞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操作流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公示制度,规范并大幅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加大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资源环境和城市管理治理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保持对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以率先畅通区域小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区域性的节点作用,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配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断点堵点。大力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加强与京、津等地对接,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健康、高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链供应链率先实现互联互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数字中药都等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市场覆盖范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形成,提高我市产品在京津冀区域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深化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地方分割,最大限度降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政府联动等重点领域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模式变革等途径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供给,以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降低产品市场流通成本,建立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深入参与国内大循环。

强化投资拉动。充分发挥高质量投资对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作用,以固本培元、改善民生为导向,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以有效投资催生优质供给。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数字设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产业重点领域投资,强化产业承接载体高标准配套,谋划一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京保产业链、创新链全面对接,发挥产业基金的助推作用,支持重大产业疏解项目落地,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利用好中药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建立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分担机制,统筹推进道路、交通、电力、水利、环保、信息、5G移动宽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在民生福祉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和生态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实施重大民心工程,加快补齐薄弱环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引入社会化融资模式,保障市区扩容升级、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消防设施升级改造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资金需求。

积极扩大消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教育、文旅、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和“互联网+”消费生态形成。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消费限制,完善乡村消费机制,激发农民消费活力,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实施“早餐工程”、“农超对接”、“家电下乡”等放心消费工程,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加强消费领域诚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营造敢于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持续完善交通、市场、物流、配送等消费基础设施,健全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扩大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加强同其他城市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水平,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力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开放新高地和重要发展枢纽。

持续扩大招商引资。针对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台《安国市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建立招商选商机制,实行全员招商,畅通各种对接渠道,完善考核办法,形成招商合力。精准招商项目,围绕全国中医药企业100强、国内外大健康产业、高端智造、泵业以及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立市兴市的财源支撑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定位招商,实现强链补链。抓住国内外大企业来雄安考察交流的机会,邀请客商顺道来我市投资考察,吸引一批区位导向明确的大企业来我市投资。稳住严峻的外贸形势,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提升外贸发展和外资利用水平。持续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平台体系。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持续推动跨境电商专业化、产业化。进一步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投资促进体系,持续优化外商投资导向,主动承接河北自贸区溢出效应,推进外资加速向重点领域流入。

营造更加公平的开放环境。坚持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方向,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形成以外籍人员医疗教育、出入境、就业居住等便利化为方向的国际化服务环境,加快引进境外商事仲裁和调解机构,构建接轨国际营商环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尽快实现产业政策的普惠化与功能性转变。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内资与外资企业、国有与民营企业及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公平竞争审查。

积极拓展“走出去”新空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坚持产品输出、资本输相结合,推出一批标志性项目,支持企业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走出去”水平。支持企业大力拓展内外销渠道,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渠道多元、风险分散的销售网络,不断扩大贸易规模,逐步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抢抓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组织开展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各类海关监管区申报,促进对外开放平台落地。大力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进一步开拓国际中医药市场,发展跨境中医药服务和交流。

 

 

专栏18 改善营商环境重点工程

1.重点领域改革工程。围绕市场体系、财税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供给制度、投资体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事项。

2.服务型政府建设工程。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精准招商,努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努力实现“上一张网、进一扇门、办全部事”,真正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实施“智慧政务”工程,全面实施“码上办事”。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加大园区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九通一平”建设。

3.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设全市统一、全面覆盖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并与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建立更加规范的涉企执法制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平有序、保障有力的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减税降费改革,多管齐下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力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障碍,强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创业,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

4.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工程。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持续推动跨境电商专业化、产业化。全面提升数字中药都等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市场覆盖范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形成。持续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经营,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开辟更加多元的出口市场。


第十一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共筑和谐共享小康社会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把握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围绕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人生和构建安全有序的现代社会,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需求侧改革顺利推进。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先目标,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规模,突出就业优先政策主线,对再就业、创业人员提供政府帮扶,全力保持就业增长,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回流人才等重点群体,多渠道保证其就业创业,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

支持新型就业。结合安国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培育高端产业融合、线上中医药教育、在线康养医疗等新就业形态。进一步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取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等过严标准、过高门槛。公共就业服务要将新就业形态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建立覆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优化就业服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快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简化就业创业办事程序,推动“线上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者职业技能与产业发展的相衔接,有效发挥中医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拉动和提升作用。借助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发挥其在带动就业上的重要作用。协调劳动关系,建立企业、劳动者和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机制,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和谐解决问题的局面。

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促进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协调,与行业特点、发展规律相适应协调,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相适应协调,更加注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十四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年增长率达到8%。

着力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计划,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落实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落实养老金调整政策,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积极落实国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指导企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动落实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积极落实收入分配政策。

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扶贫工作重心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推动形成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动态调整的相对贫困认定标准,健全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常态化,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引导,通过劳务协作、扶贫龙头企业、安排公益岗位等多途径多渠道帮助转移就业。因地制宜加强旅游休闲、特色农林等产业,拓宽消费扶贫、农村电商等脱贫地区发展路径,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

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解决好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群体就业等突出问题。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水平。规范收入分配和工资增长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工程,充分挖掘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加市民收入,培育优势特色中药品牌,借助科技水平的提升增加附加值,拓展中医药增值增效空间,提高劳动收入,增加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切实保障收入持续增加。根据上级政策,积极落实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和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基本社会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持续深化“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改革,确保居民安居宜居。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规范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机制。深化养老托育方面改革抓好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意见的贯彻落实。打造社会救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互联网+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社会救助征信体系。

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统筹规划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展服务对象,提高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积极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逐步构建集生活寄养、学习娱乐、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政策和市场双重力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满足不同收入阶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一步完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建立功能完备、覆盖全面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健全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完善社会基本福利制度,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逐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前教育抓普惠,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提高,职业教育抓特色,高等教育抓服务,促进青少年优先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设施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先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院所发展。按照人口分布布局中小学、幼儿园。保证就学半径内中、小学的合理容量。新建居住区的中小学建设必须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并与居住区建设同步完成。加快建设职教中心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一贯学校1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

基础教育。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导向,扩充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推动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开展省级示范高中和优秀省级示范高中创建工作,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公平的高中教育,发展特殊教育。

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以安国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基础,围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融合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人才。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建立“工学一体”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组建职教联盟或集团化办学试点,加快构建具有安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安国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成数字化校园。

高等教育。高水平创办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完成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建设,保证高水平师资队伍配备,狠抓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中医药与康养旅游产业为导向展开科学研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为将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办成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奠定基础。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引入知名院校分段人才培养试点,为本地企业提供大量高水平实用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提高中职毕业生升高职、升本科和高职毕业生升本科的比例。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全面落实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推动校企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准入学历层次,依据上级政策落实教育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乡村教师队伍。着力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完善教师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积极参与“名师、名校长”培养认定工作。

    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制度规范,不断增加全体居民受教育的年限,依托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育、培训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建立面向广大职工、新型职业农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安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放型大学,加强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医药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终身学习成果认证。

提升教育信息化。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教育改革,加强教育装备投入,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各中小学网络质量,推进远程教育体系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搭建京津安网络教育平台,着力发展“云端学校”等新业态,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五、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健康期望寿命,打造保南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就医负担,改善就医体验,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四医联动”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规范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构建远程医疗体系,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巩固药品集采工作成果,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做好药品集中采购保障政策效果监测工作,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安国数字中药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全面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中医药强市。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规划形成1所综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1个疾控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体系。建立“市级一乡(社区)级一村(社区)级”三级医疗卫生设施诊疗体系;建立由疾病防控、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急救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市级综合医院为中心、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为补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市医院为高水平综合医院、以2个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改造提升为社区医院,每3万人口以上的街道办事处配建不少于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居住人口8000人以上的居民小区配备1所卫生服务站。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综合监测、风险研判和预警,依托新建综合医院建设传染病区,加强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储备,加大医疗设备与实验室设备投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机构和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和模式,用制度形式予以固化。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以保健促临床,以临床强保健,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专业机构。提供加快实施健康安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居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积极承接京津优势医疗资源转移,创新托管、共建、合建等合作方式,构建集康养、医疗、保健、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

完善多元化养老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开展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试点,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政策体系,到2022年配建设施达标率到100%;已建成居住(小)区加快补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按标准配齐。运用政府补贴等激励机制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产业,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品牌连锁化发展,引导养老机构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延伸服务范围,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期上门、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个具备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应急支援、培训示范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内外兼顾、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产业,打造与京津雄互补互利的养老服务集群。

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践行新的文化发展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力量,改善基层文化风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彰显安国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促进文化和体育消费,做强文化体育产业,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道德风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壮大基层志愿者队伍,总结宣传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纵深化发展。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记录,营造诚信舆论环境,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诚信教育。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文明有礼、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文明清洁、文明健康、文明家风、幸福家庭等系列文明创建行动,评选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杆,总结宣传一批精神文明创建经验典型,提升人民群众整体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传播社会楷模正能量,开展最美药都人”评选,宣传敬老孝亲榜样、职业道德模范、互助标兵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文明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传承振兴繁荣安国传统文化。梳理、串联、保护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市域、历史城区、重点地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体系,不断提升安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度。形成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关汉卿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底蕴的安国文化格局。以谋划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为契机,建立文物资源数字化信息库,推进安国中医药文化典籍、遗存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扩大药王庙文化景区,恢复明清、民国街区风貌。开展毛泽东视察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修缮贵妃桥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关汉卿故里恢复关汉卿戏楼、关家园以及周边元代民俗街区,加快筹建安国民俗博物馆,形成以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突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完整展现不同时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城乡空间脉络和文化风貌,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中医药文化、关汉卿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筹拍以药王庙文化、关汉卿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科学布局、高标准筹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形成完善的市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文化网络。鼓励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体,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文艺组织和文艺人才的作用,创作文艺精品。多形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数字馆(室),形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备基层新时代文化的宣传人、领读人、知心人,打造基层新时代文化阵地,丰富城乡文化。

大力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此类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各地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建设各类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依法依规建设改造成体育场地设施。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积极推广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促进体育消费,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优化参赛体验。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鼓励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加快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大力推进冰雪运动“六进”,广泛开展冰雪赛事活动,推动冰雪运动与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七、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加强弱势群体保护,促进青年发展,推动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协调均衡发展。

加强妇女儿童保护。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各项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重视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开展。保障儿童公平受教育权利,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落实直接联系妇女群众制度,加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建设,构筑妇女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平台。

促进青少年发展。践行党管青年原则,坚持青年优先发展,落实青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加强青年毕业求职、就业创业、住房租房、婚恋交友及心理健康、法制教育服务。落实残疾青年、贫困家庭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等服务保障政策。加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加强城市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困难帮扶和专业服务。落实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完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幼儿园、托育机构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构建党领导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创新机制。

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和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参与和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基本服务均等化,帮助残疾人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保障残疾人权利,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便利化条件。发展助残志愿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帮扶,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激励广大残疾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专栏19 重大民生工程

1.教育重点工程。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设施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先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规划新建高级中学1所(第一中学),初级中学1所(东关初中),九年制一贯学校1所(园区第三实验中、小学),小学3所(北七公小学、城南小学、朝阳小学),幼儿园1(第五幼儿园)。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计划,扩大安国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办学规模,新建职业技术学1所(安国市职业技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高质量完成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建设,保证高水平师资队伍配备。

2.医疗卫生建设重点项目。打造保南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形成1所综合医院(安国市医院综合楼、医技楼、急救中心项目),1所专科医院(安国市中医院康养中心建设项目、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1个疾控中心(安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1所妇幼保健院(安国市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1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体系。建立“市级一乡(社区)级一村(社区)级”三级医疗卫生设施诊疗体系;建立由疾病防控、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急救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医院为高水平综合医院、以2个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改造提升为社区医院。

3.养老服务提升重点工程。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政策体系,到2022年配建设施达标率到100%;已建成居住(小)区加快补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按标准配齐。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与健康、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

4.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1建设安国市民文化中心及配套人防工程。安国市民文化中心总占地面积66372.13平方米(约99.56亩),其中博物馆8507平方米,中医药历史研究所2054.3平方米,中医药科研所2054.3平方米,中医药文创中心2623.3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79亿元。配套人防工程项目位于安国市民文化中心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9486.46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100万元。2安国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20585.24平方米(合30.88亩),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13200平方米、地下工程8600平方米。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祁州八药区、安客堂、展示中心等,同时配套建设照明工程、广场工程、管线及设备综合工程、以及牌楼、雕塑、互动装置等设施。扩大药王庙文化景区,恢复明清、民国街区风貌。3修缮贵妃桥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关汉卿故里恢复关汉卿戏楼、关家园以及周边元代民俗街区,加快筹建安国民俗博物馆。4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筹建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综合运动场的安国体育公园;位于东河村北的体育、文化场馆项目,设有田径场、足球场、科技馆、游泳馆、图书馆等。

5.安国市烈士陵园维修改造项目。主要对烈士展示厅改造、长廊改造、烈士碑底座改造、整体陵园地面改造、围墙修整,拆除管理用房及大门,新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76平米。同时建设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硬化等附属配套设施等。

6.青年全面发展重点工程。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青年大学习”,深化大学生“三下乡”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 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加强城市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困难帮扶和专业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青年中心”建设,完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提升青年社群互联度、扩大青年发展“朋友圈”。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平安安国建设达到新高度

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上走在前列

一、着力推动安国法治进程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发挥作用。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处理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发展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大调解”机制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公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纪调对接,重点在乡镇、社区推广实行分析排查会、群众评议会、矛盾调解会、信访代理制的“三会一制”,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打造网上信访平台,构建阳光、透明、高效新渠道。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把宪法做为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好民法典阐释和宣传。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守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丰富普法宣传手段,增强市民法治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引导农民学法用法,以“法律知识脱贫”助力“经济脱贫”。

二、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精准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持续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交通、消防设施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督,健全追溯机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指挥。加强应急管理预案,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应急值守工作体系,推动社区、企事业单位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制,发挥好“第一响应人”作用。配合上级完成应急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持续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督检查,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新兴食品业态的监管,将网上订餐、家庭厨房、外卖外送等全部纳入监管视野。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切实堵塞安全漏洞。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抗震、防汛、抗旱、消防等工作,加快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等自然灾害治理工程,妥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建立全市风险隐患台账制度,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的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标本兼治,全面构建起禁毒社会化管理大格局。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把《禁毒法》纳入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禁毒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活动,大幅提升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加大对重点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无业人员、外来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易涉毒重点人群的教育,为在校学生上禁毒宣传课、向流动人口发放禁毒手册、放映禁毒片。严厉打击涉毒犯罪。保持毒品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建立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奖励制度。推进禁毒大数据信息库建设,创新毒情监测工作,加强毒品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化执法能力。推进吸毒人群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治疗工作,对吸毒成瘾人员依法强戒,在实行强戒的同时配以社区戒毒,切实加强吸毒人员的社会帮教工作,增强帮教实效,巩固戒断率。组织社区、派出所、中心医院、中心校、民政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为社区戒毒工作体系建设制定工作流程,完善规章制度,为社区戒毒人员提供生活援助和支持。深化易制毒化学品专业化管理。完善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严密防范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和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的发生。严防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落地,确保禁种铲毒“零发案”。

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大治安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西佛落、郑章等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善交通、通讯、技术等装备条件,引入定位车装置、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打防管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适应新形式和新任务需要。

织牢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深化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以网络化巡防机制为重点,最大程度地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现场抓获率。全面加强乡镇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村综治办组织建设,全市所有村委会都要建立集社区警务、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调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轿正、禁毒及情报信息收集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综治办。高度重视派出所、司法所和基层人民法庭建设,将新增的警力重点投向基层。不断充实由政府出资招聘的专职保安联防力量,规范市、乡(镇)、村专职保安和全市保安服务行业管理,提高专职保安联防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升实战水平。扎实开展群众性义务治安巡防“红袖标工程”活动,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管理机制,强化宣传发动,加强督查督办,努力实现收集报告治安信息、发现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警群互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的治安防范网络。

坚持以科技防范为支撑。全面建设“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程追踪、防控区域全网覆盖”的技防城,实现对高危车辆、高危人群“来能发现、走明去向、全程跟踪、精确防控”的目标。充分发挥公安现代化多功能指挥调度系统和管理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警务运行模式,完善防控网络。加快推进手机取证实验室工程的落地应用,进一步织密、织牢全市科技防控网络,建设完善全市省市际治安卡口、治安检查站、城区电子警察“三道电子防线”,建设完善由道路治安监控网、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技防网、易发案场所(部位)技防网、社区(村)技防网、车载移动监控网、机动车辆轨迹网组成的“六张网”,大力推进视频监控系统“村村通”工程和技防入户工程,全面实施城区老小区治安防范设施改造工程,做到“应防尽防、应控尽控”,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增强群众安全感。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持严打方针,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加大破案攻坚力度,力争命案必破、挂牌全破。针对季节性犯罪、方面性犯罪、多发性犯罪的特点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斗争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严打斗争的高压态势。健全和完善防范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形成整体合力。重点查处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经济案件,严肃查处职务犯罪,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深入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排查整治成效。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深化法治安国、平安安国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明确不同主体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城乡基层治理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安国特色治理格局。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积极配合上级加强立法,健全完善地方工作机制,加快重要领域法制化进程,完善促进和保障改革发展的法规制度,做到法制先行,保证重大改革有法有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推进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法治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制度、检查制度、律师制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明确政府主导负责。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扎实开展“三基”建设年等活动,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和治理机制。提高政府资源整合、综合运用、快速响应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探索实施村级治理,健全完善运行规则、议事决策、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激励基层班子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强化社会协同治理。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听证、协商制度,理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关系,建立民主评议工作制度,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形成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或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信访工作改进完善,落实信访工作“三位一体”责任机制,健全市民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形成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设一座市民服务中心,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更好的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打造一批专业化、能力高、服务优的社会组织品牌,推动社会协同治理。

推动公众参与自治。加强社区治理,提升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区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民情恳谈、社区论坛、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机制,制定基层自治章程和村(居)民公约,促进居民群众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构建惠民、便民、利民的“全天候、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优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按照“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要求,推进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公众参与自治。


第十三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对规划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原则性。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能力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贯彻党的政策,打好经济发展战役。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市委领导统筹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能力。完善市委领导、人大批准、政府编制实施的发展规划工作机制。筑牢坚强战斗堡垒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扎实开展“三基”建设年等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锤炼过硬干部队伍。坚决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为担当者担当。持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大力弘扬“细”和“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干部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增比进位、亮点纷呈。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律、守底线。持续做好省委巡视“后半篇文章”,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果。充分发挥巡察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强化政治监督,高标准完成八届市委巡察全覆盖。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严肃査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廉、政府清正、政治清明,为“十四五”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在营商环境上要下更大功夫,深入开展巡视、巡查等工作,着力解决懒政怠政、不作为不敢为等工作作风顽疾,使营商环境成为我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更好发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统领作用,理顺不同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协调,打破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推动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同步编制、充分衔接,未经衔接原则上不得报批实施。

实施全域“规划树”式顶层设计。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健全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机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通过“一张图”整合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杜绝规划打架、项目重合与衔接缺失问题,有序开展各项区域城乡发展工作,统筹资源配置、项目实施与政策落实。

做好规划跟踪评估。按照谁组织编制谁协调实施的原则,加强各乡镇和市直部门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刚性约束,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基础平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民生质量提升等方面统计工作,强化《纲要》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规划编制、实施、评估、修订调整的链条,加强年度跟踪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将规划实施目标与部门工作绩效挂钩,列入政府督查考核范畴。健全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重点评估和监测预警,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更好发挥重大项目推动重点规划任务付诸实施的重要作用,使重大项目成为规划落地的“引爆点”。

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制度,有计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健全重大项目遴选和论证机制,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动态发展机制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联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加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社会稳定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强化重大项目推进所需的资金、人才、用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的保障。优化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载体等领域的投入,集中有限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引导资金流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投资。坚持挖掘存量和用好增量发展空间,优先保证民生改善、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土地需求。围绕项目需求,制定政策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完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

四、增强政策有效支撑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金融、土地、社会等各类政策围绕重点任务提供支撑保障作用,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精准施策,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强化政策支撑作用。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紧密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密切联系和积极消化上级政府有关政策,根据我市发展实际,用好用活动支持政策,抓准抓实规制政策,把上级有关政策真正转化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有效运用政策工具。深入推进财政、金融、社会、土地等领域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有机组合,坚持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衔接配合,提高政策工具有效性、精准性。加强政策工具有效性评估,不断根据形势变化推出有效的政策工具,保证规划切实得到落实。坚持依法依规施策,加强政策工具使用的合规性检查。

提高综合施策水平。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方向,统筹安排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环保等有关政策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布局的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大胆打破部门分割,建立跨部门政策制定协商机制,完善“一个部门主抓、多个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精准、有力。

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实现规划指标和远景目标对我市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保定市委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作为,攻坚克难,为顺利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打造经济强市、健康安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安国篇章而努力奋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